人文交流
联系我们
人文交流

宁静幽然的韵律美 ——王春红油画作品《塞罕坝之秋》鉴赏--人民艺术网-人民日报 人民艺术杂志官方网站

作者: 来源:人民艺术网-人民日报 人民艺术杂志官方网站 时间:2020-8-17 13:41:19


提到塞罕坝,总会让人想起那首北朝民歌《敕勒歌》当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句来。塞罕坝是内蒙古高原与河北省北部山地交汇的一处高原台地。自古就有“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的美誉。因为曾经的草丰木茂,森林广布,各类动物繁多,这里一度成为皇家狩猎之所。
坝上随处可见的林木草花之间,充溢着丝丝清新的气息,起落着声声鸟语虫鸣,置身其中,深吸一口,总让人生出通体舒畅、无比轻松的感觉。塞罕坝上最有灵性的是水,这里的湖泊幽蓝而深邃,似美丽少女的眼眸。缓缓流淌的滦河水,澄澈明净,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哺育出了无限美丽的自然风光。塞罕坝的夏天非常凉爽,空气清新;秋天层林尽染,漫山绯红;冬天玉树银装,千里冰封……这里的每一个季节,都向世人展示着不同的美丽。这里有瓦蓝瓦蓝的天空,是闹市上空不曾有的,白云如棉花糖,一朵一朵似挂上去般点缀在其中,美得让人感觉有些不真实。
塞罕坝是满蒙民族的聚居地,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好酒鲜味,两全俱美,方可领略这天高地阔的草原豪情。牵一匹马儿,行走在草地间,或者跨坐于马背,驰骋在这广袤的塞罕坝上,做一回豪情万丈的草原儿女,是每一位来此游赏的客人都要做的美事。
王春红的这幅《塞罕坝之秋》,描绘的是坝上某处有山,有水,有树的金秋美景。此时的塞罕坝正是层林染尽绯黄色,溢金流丹照水容。画面由近及远,是汩汩流淌,透着清凉,甚至带着些许寒意的河水。分布在河床中的石块沉默却理所当然地分割着倒映在水中的湛蓝天空,似是在提醒观众,水中的这一抹蓝色终究只是倒影。靠水的树木密密层层,身披绚烂的色彩,静静向着这一方天地绽放着各自的妩媚与妖娆。清澈的河水成了它们整理仪容的镜子,水里的倒影正昭示着它们是多么的美丽。满山的茂密林木,或覆盖或妆点着一座座峰峦,并以盛大的阵容守卫着这温柔的河流,安静的向着天空生长。层峦叠嶂的山峰,不知从何处绵延而来,又有多少重,总之也披着满身的色彩,一层盖过一层,遥遥与天际相接。
这金秋的画面,是如此的饱满。景物分布自然有序,让观众觉得匀称舒服,无半点视觉上的拥挤。画面中宁静的美感,让人不禁怀疑如此优美的景致,到底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是作者的匠心巧笔。水色由近及远的渐变,群山由近及远从实到虚,拉伸了画面的深度,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眼前的河水,水波清明,每一个褶皱都不曾省略,让人感受到水的流动感,稍远处的河水还能看见粗略的觳纹,再远就只剩下一片色彩。近处河床中的石块笔触细腻,上面的纹路肌理清晰可见,岸边的一圈石块则只能看清其大致形状,这都是远虚与近实的鲜明对比。同样的对比还表现在,画面中央的树木,枝杆分明,连一片片树叶也可以分辨清楚,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形态,树与树之间泾渭分明,层次感明显;两边山上的树木则要模糊许多,只能依靠色块让人联想,用以区分不同的树种;再远处的树木就是草草几笔,与山色融为一体,成为了一种“虚像”。
远景与近景的对比,在绘画特别是油画作品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色彩的对比表现出来的。作品中远山色彩浅淡单一,几乎用一种或者两种颜色就可以概括;近山的色彩非常丰富,用以表现塞罕坝上秋天山林的绚烂之美。这样的处理方式,很自然的凸显出了画面中重山的层次感。画面中央树木色彩的安排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这些树木前后错落,形象生动。明暗色调的对比在作品中也被频繁运用。河水被阳光照耀的部分鲜亮明快;被大山遮挡的部分暗沉发冷。水中的石块被阳光照射的部分亮得发白;背阴的一面几乎呈现出黑色。中央矮山上的树木属于向阳的一面,所以呈现出明亮的暖色调;而左侧山上的树木是背阴的,同样的树木,在这里红色变得暗沉,黄色仿佛发紫,整体表现出深沉感。冷暖的对比,营造出了画面上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虽然《塞罕坝之秋》这幅作品处处洋溢着宁静幽然的美,但河中的觳纹却使画面动了起来,也使观众听到了美妙的流水声。山川树林是安静的,却令观众听到了悦耳的虫鸣鸟叫,偶尔有一阵风吹过,我们似乎还能听到树叶发出的沙沙声。让画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妙手丹青。
墨雅国际艺术中心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魏永路9-1号(天宫院兆丰桥东50米路北)
地铁乘坐4号线天宫院站C口出




电话:010-66086636 地址:北京市人民大会堂西路西郊民巷56号 邮编:100031
主办单位:北京正德国际投资集团 协办单位:中巴经济走廊理事会、中投远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技术支持:飞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