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交流
联系我们
人文交流

与自然山水为邻的精神归处 ——王春红油画作品《家》鉴赏--人民艺术网-人民日报 人民艺术杂志官方网站

作者:人民艺术网-人民日报 人民艺术杂志官方网站 来源:人民艺术网-人民日报 人民艺术杂志官方网站 时间:2020-8-26 15:51:05


在画家王春红眼里,“家”是简单的:一方蓝白相间的天空,一条满眼碧波的河流,一艘两头尖尖翘的窄窄小渔船,几方青草丛生的田地,几间普通的单层红色小瓦房。
然而这个家又并非简单的意象叠加,画中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符号都极具韵味,特别是河沿上的单层红色小瓦房。这所看似不起眼的小屋,它的位置是那样的得天独厚,它矗立在金秋的蓝天之下,为一片树林所掩映,面山而建,依水而居。走出门,小小的码头延伸出去,恰巧够停泊一两条小渔船,主人亦可随心所欲,驾一叶扁舟去到碧波荡漾的小河中垂钓,抑或立于岸边欣赏对面秋日树林的静美和远处山峦的连绵起伏。这样单纯而美好的画面,不仅仅是源于色彩搭配的自然,更是源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王春红这里的“家”,内涵丰富,意蕴深厚。
其一,镌刻在记忆中的童年之家。画家王春红,东北吉林人,她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吉林度过的,对于北方的原野和乡土,她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种眷恋如同孩子对母亲的眷恋。是的,王春红对东北,对大自然,始终都有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融入她的骨血,成为她身体的一部分,使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一种在创作中力求回归自然的自觉。人渐渐长大,因为成长、工作、梦想等诸多的原因,不得不离开曾经那个长期生活,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地方,又因为诸多的原因,再也回不去了,因而曾经那个习惯了的地方便永远留在了记忆中。而王春红记忆中的那个家,便是那样一个简单、美好且十分接近自然的地方。尽管离开了那个童年时期曾经生活的家,但无论走多远,飞多高,那个家始终都是作为我们心灵归宿象征的“家”——那个生你,养你,供你成长的地方,毕竟,那个家已经在时间的洗礼中铸就了你的骨骼,融进了你的血脉。对于王春红就更是如此,那个起初的东北的家,给予了她对自然,对乡土,对生命最本质、最纯真的认识,因而无论她走到哪里,心中都有一方自然,一方如此干净、单纯而又美好的地方。 
其二,远离都市的精神之家。尽管王春红对写实主义油画的创作方法有一种“西西弗斯”式的坚持,但她的创作并不只是单纯地反映客观现实,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艺术、对生活的思考。因而可想而知,这幅画作中的“家”,是画家心中的理想之家。21世纪,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从乡村进入城市打拼;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充裕使人们的娱乐活动不断增多,网络技术的进步又使更多的人置身于虚拟的世界中,人与自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渐行渐远。王春红画中的“家”,不仅承载了我们记忆中的良田、瓦房、渔船、河流、青山,还给人极为亲切、现实之感,她似乎在借此画呼吁现代人,我们的精神归处,不是只有口头的面包和眼前的手机,而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大地和自然。
其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之家。王春红的作品不仅有“回归自然的感染力”,还始终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传递出“珍爱生态”、“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可能,对于现代人而言,画面里的“家”,是一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地方,笔者亦是如此。不知从何时起,记忆中的树木不再成荫,河流不再清澈,鸟儿不再欢唱,天空不再清晰……取而代之的是习以为常的农药、漫无边际的雾霾、灰蒙蒙的天际……我们现代人究竟怎么了?我们明明是爱曾经那个家的呀,然而我们一路走来,却在坦然自若、毫无顾忌地破坏它。马路越建越宽,小楼越筑越高,瓜果越长越盛,而我们与自然呢,却越来越远。大地失去了生机,天空失去了颜色,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家吗?当然不是的。王春红在用艺术作品警醒世人:是该我们驻足停留、回眸深思的时候了!何而为“家”?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还是与之和谐共进?王春红在画中给出了答案:还以万物应有之本,便是我们金色的收获季节了,便是我们心安的归处了,便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之家了。
关于“幸福”,海子有诗云:“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关于“家”,王春红有这幅光线明亮、构图科学、层次丰富、空间开阔的油画代言。是的,一所面山而建、依水而居的房子,这就是一个家。也许这个家是有些简朴,可上有无限高远的白云和蓝天,前有阳光照耀的小河与树林,远眺有敦厚踏实的山,旁侧有可供躬耕的垄亩,这就使得这个日日与自然山水为邻的家变得令我们回味无穷和无限神往了。 
墨雅国际艺术中心地址:
北京市大兴区魏永路9-1号(天宫院兆丰桥东50米路北)
地铁乘坐4号线天宫院站C口出




电话:010-66086636 地址:北京市人民大会堂西路西郊民巷56号 邮编:100031
主办单位:北京正德国际投资集团 协办单位:中巴经济走廊理事会、中投远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技术支持:飞马网络